日照IATF16949认证2016 十大误区
IATF16949:2016标准时走了很多弯路,进入了很多误区,总结为以下10方面:
一、策划保持的记录误区:
有些企业误认为记录越多越好,这样就越能体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,但却不知做记录本身是不 增值的劳动,从精益生产的角度讲,记录越少越好。企业在策划记录时,应是在确保过程运行有充分证据 的情况下,尽量简单且越少越好。那么企业策划记录应考虑哪些方面呢? (1)标准要求,共29处,详见 原创 | IATF16949:2016 标准形成文件的过程。注意,并非所有的过程运 行都应有记录, (2)追溯要求,如为应对产品质量风险而建立的追溯性要求。
二、审核带来的误区: 审核员到企业进行审核,要抽取相关过程运行的样本,但企业的大部分证据是一些运行过程的记录。这些 在A4纸上的记录,成了质量管理运行好坏的客观证据,这使很多企业认为,只要记录做好了,质量管理过 程就受控制了?这是很大误区,假设一个成品检验过程的两情况,一是按要求100%按要求检验,但没有做 记录;二是没有检验,但把记录做好了。其实,这两情况中真正受控的是第一种,但由于审核员审核时未 见到检验记录,所以被认为是没有检验,而第二种情况由于有记录,所以被认为是过程受控了。因此,这 种误导使企业宁可不检验,也要把记录做好,才能达到IATF16949的要求的管理水平。
三、有效性和效率的误区: 一些多年实施IATF16949的企业,最高管理者对其并不重视,原因是标准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好处,反 而给企业增加了负担。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注重有效性,没有关注效率。其实,过程有效性和效率都是同等 的重要,如果一个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换回来的只是一点点有效性,那最终的结果是得 不尝失,反而整体绩效下降。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,一定是找到有效性和效率的最佳的结合点,最终提 高企业的整体绩效。
四、经营计划误区: 经营计划(又称业务计划,尽管新标准没有提及)是标准用语,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可以使用相关名词,如 :XX年工作计划、XX年生产大纲,XX年上半年工作纲领或XXXX战略规划等。经营计划是一个企业按规定的 时间间隔定期发布的工作计划,其内容包括经营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。经营目标可能包括企业的发展 前景、产值、利润、利税、节能降耗等。质量目标可能包括过程指标等,如:交付产品的PPM值、产品一次 检验合格率、顾客满意度、不合格品率、损失成本等。很多企业并不领会经营计划的内涵,因此为获取 IATF 16949证书只能不懂装懂,只是每年将上年的经营计划修改个年号就而已。
五、管理评审误区: 管理评审是标准用语,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可以使用其他相关名词,如XX年度工作总结、XX年终评比等。管 理评审类似于企业的年终总结会,其基本流程是,开会通知(管理评审计划)→各部门领导写述职报告( 管理评审输入)→会议纪要(管理评审报告)。当然,很多时候企业在平常的管理活动中也会有定期或不 定期的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审(会议),这也是管理评审。
六、内审误区: 内审就是自查,标准中对自查的要求有三个方面,分别是体系自查、制造过程自查和产品自查。当然组织 还可能有卫生自查、安全自查、工艺纪律自查等。建立自查机制,是企业监视活动过程是否有效运行的手 段,即执行力是否得到实施。有些企业并不理会内审的实际内涵,使内审形同虚设,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。
七、文件编写的误区:
很多组织在按IATF16949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,是按本标准的条款结构编制文件的,如在编制培训控制程序 时,其文件结构:一是能力、二是在职培训、三是内审员能力、四是二方审核员能力,这显然是按照本标 准条款顺序来描述的,这不是标准的意图。组织应按过程进行编制,如招聘员工过程中有新员工培训要求 ,这就符合了标准中“7.2.2能力-在职培训”的要求。有些企业甚至还编制了《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控制 程序》,殊不知,风险识别和控制不是独立的过程(尽管标准是一个独立的条款号6.1),而是附着在其它 过程上的需考虑的事项要求,即组织针对某一过程在PDCP的每一环节都识别风险并采取相关的反应措施。
八、管理者代表误区:
管理者代表误区:管理者代表尽管在新版标准中已经不再提及或取消,但却“名亡实存”,仍附着在企业 质量管理体系上,而且很多企业的管代就是为认证审核而设立的名片,往往由企业中没有实际职权的、只 会做资料的人员充当,并且在审核期间完全取代了每一过程负责人来接受审核。在审核期间经常会碰到企 业的过程负责人(即部门经理)对审核员说:“我工作很忙,没有时间做16949工作,所以做的不好。”其 实他所“忙”的就是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过程,如采购过程、交付过程等,但却完全把工作活动过程与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分离开来,殊不知IATF16949就是要帮助企业提高采购、交付等过程的有效性和效 率的,以提高企业的整改绩效。
九、供方误区:
供方指制造厂家,而非经销商,其实很多小企业在采购钢材等,还有些企业采购进口的电子元件,由于购 买量小,所以到制造厂家直接购买是不可能的,只能通过中间商采购,而标准中的供方,其主体应指制造 厂家,经销商只能理解为是制造厂家的一个销售部门,这样一来,标准所要求的采购和供方控制应指制造 厂家,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区分哪些标准条款应用在制造厂家,哪些应用于经营商。例如:产品的内在质 量应是指制造厂家,而交付及时性应是指经销商。
十、作业指导书误区:
作业指导书是描述作业过程的文件,即操作员工的动作指导书。作业指导书是标准用语,在企业中可以使 用其他相关名词,如工艺卡、温控参数表、设备操作规程等。作业指导书可能是一系列文件的组合或叠加 ,如新版标准要求作业指导书应包括安全生产的内容,并不是要将安全生产写入工艺卡中,而是只要在现 场有操作员工的安全操作规程或包括了相关的内容即可。总之,只要是在现场供操作员工使用的所有文件 都是作业指导书 |